五大發電企業加速國家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華電新能源擬上市
發布時間:
2022-08-28
作者:
來源:
賢集網
瀏覽量:
繼華電福新H股港交所退市后,華電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集團”)加速整合旗下新能源資產,其打造的以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為主的新能源業務平臺——華電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新能源”)于近日披露招股說明書,擬在上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國家能源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規模超過1億千瓦,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今年以來,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布局方案等文件陸續發布,新能源發展再次提速。
除了中國華電,華能集團、中國大唐、國家電投以及國家能源集團等主要發電企業也在加速低碳化發展,在國家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中表現搶眼。
華電新能源獨占鰲頭
招股書顯示,華電新能源集團的控股股東為華電福瑞,華電福瑞持有發行人52.40%的股份,為發行人的直接控股股東;華電國際持有發行人31.03%的股份,與華電福瑞同受中國華電控制,中國華電合計控制公司83.43%的股份。
背靠五大發電企業之一中國華電,華電新能源的起點不可謂不高。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華電新能源控股發電項目裝機容量為2724萬千瓦,其中風電2058.26萬千瓦,太陽能發電665.74萬千瓦。
華電新能源的招股書顯示,其主要資產遍布國內30個?。ㄖ陛犑?、自治區),全面覆蓋國內風光資源豐沛和電力消費需求旺盛的區域,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及發電量規模均位于行業前列。
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1月-3月末,華電新能源實現營收151.6億元、164.5億元、216.1億元、57.4億元,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2.8億元、40.6億元、72.3億元、21.4億元。
業務規模的快速發展,需要充足的資金保障。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今年以來超10家光伏企業推進IPO進程擬上市A股,募集資金總額超500億元。其中,華電新能源獨占鰲頭,計劃募集資金300億元,將用于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項目建設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證券市場活躍
除了中國華電,華能集團、中國大唐、國家電投以及國家能源集團均已有新能源發電業務上市企業活躍在證券市場。
國家能源集團旗下全球最大的風電運營企業——龍源電力,于2022年初在A股掛牌上市,實現了“A+H”兩地上市。截至去年底,龍源電力各類電源控股裝機容量已達26548.6兆瓦,其中風電控股裝機23567.8兆瓦,光伏控股裝機1045.7兆瓦。
國家電投旗下上市企業中國電力、吉電股份均在持續加大清潔能源投資。此外,國家電投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露天煤業”去年正式更名為“電投能源”,相繼成立10家新能源公司,今年已披露多個風電項目投資計劃。
作為新能源領域的主力軍,五大發電集團在新能源領域交出不俗成績單,特別是在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中,五大發電集團表現搶眼。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首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中,中國大唐共計913萬千瓦新能源項目被納入國家第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項目清單。
華能集團方面,旗下擁有瀾滄江全部水能資源開發權的上市公司華能水電調整發展戰略,將“專注水電發展”調整為“水電與新能源并重,風光水儲一體化發展”,“大基地”成長空間被打開。第二季度,華能集團新能源項目共計155個,涉及全國24省,重點推動北線清潔能源基地、東線海上風電基地、西南“風光水儲”一體化基地,以及中東部光伏項目的建設開發。
華電新能源的招股書披露,該公司此次擬募集的資金,將圍繞“風光大基地項目”“就地消納負荷中心項目”“新型電力系統協同發展項目”“綠色生態文明協同發展項目”等四類業務布局,合計裝機規模為1516.55萬千瓦,總投資金額為804.12億元。
打開成長新空間
新能源發展如火如荼,受政策、產業和業務、管理和合規、財務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投資者仍需謹慎決策。
有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適應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的市場機制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當前煤電價格形成機制問題得到了較大程度的解決,但包含新能源送受電在內的跨省跨區價格形成機制等問題,由于涉及地域多、范圍廣,同時關系到送受端發電、電網、用戶各方切身利益以及市場運營機構的權責,牽一發而動全身,改革的阻力比較大,目前仍沒有重要進展,是本輪電改過程中公認的“疑難雜癥”。“此外,現階段電力市場建設過程中,一些地方因發展經濟、降低企業用能成本、招商引資等需要,通過行政手段‘限價格’‘搞專場’,向特定企業分配便宜電等情況依然存在。此舉不利于推動用戶側承擔消費綠色電力的社會責任和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最終損害的是全社會福利。”
上述專家建議,合理設計并持續完善配套政策。統籌考慮當下實際和長遠發展,優化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加強與電力市場建設的協同。進一步健全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機制,加強與綠色證書制度的銜接。提升電力市場對新能源的適應性,同時提升新能源企業自身風險防范能力。
未來隨著新能源逐步入市,隔墻售電業務、智能微電網業務、虛擬電廠等逐步完善,新能源終端利用率將有所改善,屆時新能源高景氣才能向上傳導,持續打開龍頭發電企業的成長新空間。
一增,一減,發電企業參與碳市場有這兩點收獲
“按履約量計算,履約完成率99.5%。其中,央企履約率100%。”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電行業)(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啟動一周年之際,我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已順利收官。
發電企業參與碳市場
的主觀能動性更強了
碳排放權交易協議轉讓包括掛牌協議交易和大宗協議交易兩種方式,其中,單筆買賣10萬噸以下以掛牌協議交易方式成交,單筆買賣10萬噸以上(含10萬噸)以大宗協議交易方式成交。
據了解,我國的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的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綜合成交均價42.85元/噸。全國碳市場啟動上線至今,配額成交方式以大宗協議交易為主,累計成交量1.61億噸,約占總成交量88%左右,累計成交額69.36億元。
總體上講,全國碳市場初步顯現了其促進企業實現減排的目標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同時發電企業也對碳市場的認識有了逐步的地提高,制度經驗逐漸豐富,碳交易實踐逐漸深入,人才隊伍逐漸完善。
一方面,企業愿意持續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制定了碳交易管理制度,明確各級部門碳交易工作職責,加強統籌管理,理順工作流程。
另一方面,電力企業對碳減排工作的認識顯著增強。通過全過程履約,加強了企業碳排放管理工作,不僅數據管理日趨規范,企業也認真執行數據質量控制計劃,加強碳排放數據體系化、標準化、信息化管理。目前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企業絕大部分都開展了碳實測。
此外,不少發電企業主動超前謀劃,全面協調,靈活運用低碳減排技術,積極開發自愿減排項目,提前編制交易履約方案,精準交易預算,著力降低減排成本,進一步提升發電企業參與碳市場的主觀能動性。
履約機制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碳排放減少了
據了解,全國碳市場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從可交易的排放規???,我國的碳市場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火電廠是我國全國碳市場的交易主體。在清潔低碳轉型過程中,火電廠既要完成自身減排任務,同時也要承擔服務新能源快速發展的電源支撐作用。
由于電煤緊缺,火電廠燃燒混煤是常態,再加上調峰波動運行,客觀上增加了準確獲得碳排放量的難度。
今年6月,生態環境部印發文件,將燃煤單位熱值含碳量缺省值由原來的0.03356tC/GJ調整為不區分煤種的0.03085tC/GJ,使二氧化碳核算數據更加接近真實情況,也減輕了電力企業的履約壓力。
一年來,隨著碳排放數據核算的精準度不斷提高,履約機制進一步推動著能源結構轉型。
《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2022》)顯示,電力行業碳排放總體在減少。以2005年為基準年,2021年,全國單位火電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約828克/千瓦時,比2005年降低21.0%;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約558克/千瓦時,比2005年下降35.0%。
《報告2022》統計顯示,2021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廠供電標準煤耗301.5克/千瓦時,同比降低2.01克/千瓦時;全國電力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約為12.3萬噸、54.7萬噸、86.2萬噸,同比分別下降20.7%、26.4%、1.4%。
未來碳交易市場需統籌好多方關系
盡管碳市場在推動全社會低成本減排和促進電力企業節能降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問題也不可忽視。
在煤價長期高位運行、電價難以疏導、利用小時偏低的情況下,煤電企業已大面積虧損,且配額成本在電價中難以有效疏導至用戶。
完善好相關機制,全國碳市場未來還將發揮更大作用。碳市場建設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的特點,決定著全國碳市場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長期工程,這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碳市場建設。
一是進一步協調完善市場機制。統籌研究碳市場、電力市場、綠電市場、綠證機制、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機制低成本減排作用,加強各部分間的協調配合,避免相同減排目的的多種機制間的過度交叉,以推動市場高效運轉。
二是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范圍。擴大行業范圍有利于充分發揮碳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和價格發現功能,建議從國家層面綜合考慮各行業減排空間和發展空間,統籌設定碳市場不同行業控排目標。盡快納入其他具備條件的行業。實現全社會低成本減排的碳市場目標。
三是建立科學的配額分配長效機制。建立科學的配額分配長效機制(如配額調節機制和基準線更新機制等)有利于控排企業對配額收緊尺度和配額更新時間尺度有清晰的預期、從而科學決策,以保障碳市場長期穩定運行。
四是進一步提升數據質量。一方面,建議鼓勵并認可企業采用CEMS獲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數據;另一方面,加快研究符合國情并更能代表燃煤電廠用煤含碳量的缺省值,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計算誤差。
五是加快重啟CCER項目審批。結合當前新能源發展趨勢,建議盡快重啟國內CCER備案工作,加快自愿減排體系建設,減輕控排企業履約成本,促進市場活躍度,推動交易產品的多元化。
六是加強行業自律。依托行業協會組織發電企業開展碳排放數據自查和互查,加強交叉檢驗,預判數據風險,提早發現問題,通過制定行業規范,切實提升數據質量。設置仲裁申訴機構,解決碳排放交易中存在的糾紛。碳排放管理員新職業已納入職業分類大典,未來將加快推進碳排放管理員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職業能力評價機制,提升從業人員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
相關新聞